实验室建设施工过程中,质量把控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核心!实验室不同于普通建筑,其功能性、安全性、精确性和合规性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以下是实验室建设质量把控核心要点,贯穿项目全过程:
一、 设计阶段质量预控 (源头把关最关键)
1、需求精准对接:
确保设计方充分理解业主(科研人员、实验室管理者)的具体实验流程、设备参数(尺寸、重量、功率、散热、通风、用水、排气、特殊气体、防震、电磁屏蔽等)、安全等级(生物安全等级、化学品危险等级)、洁净度要求、未来扩展性等。
2、法规标准符合性审查:
严格审查设计是否符合国家及地方强制性规范
3、系统协调性审查:
专业碰撞检查: 重点检查建筑、结构、暖通空调(HVAC)、给排水、强电、弱电(自控、安防、网络)、气体管道、实验室家具、工艺设备等各专业图纸之间的协调性,避免空间冲突、管线打架。
关键系统设计深度: 确保通风系统、VAV/洁净空调系统、纯水系统、特殊气体系统、废气废水处理系统、应急系统(洗眼器、紧急淋浴、消防)等关键系统的设计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且有足够的冗余和可维护性。
4、可施工性与可维护性评估: 现场实地踏勘,复查设计是否考虑了现场施工的可行性和难度?是否预留了足够的设备检修口、管道阀门操作空间?
二、 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把控
1、供应商/分包商严格筛选与交底:
2、材料设备进场检验:
严格验收: 所有进场材料、设备、构配件必须提供合格证、质量证明文件(检测报告)、必要的认证证书(如CE, UL, FM等),并对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外观检查、规格型号核对。
3、二次设计/深化设计审核: 对图纸进行二次深化设计,如综合管线图、设备基础图、支架详图、自控、恒温恒湿房,家具单件图等,确保准确实现原设计意图及甲方需求并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三、 施工过程质量把控 (核心环节)
1、注重关键工序/隐蔽工程验收,严格执行报验制度。
重点监控:
通风与空调系统: 风管制作安装平整度、密封性(法兰垫片、焊接/咬口质量)、坡度(排水);风机安装、高效过滤器检漏、风量平衡调试、压差控制调试。
洁净室施工: 围护结构(墙板、顶板)安装密封性、地面(环氧/PVC)施工平整度无缝隙、圆弧角处理;人员/物料净化流程施工。
给排水系统: 管道材质(耐腐蚀)、坡度、支架间距、接头质量(焊接/熔接/卡箍)、阀门位置及方向、试压(压力、时长)、管沟回填质量。
电气系统: 线缆规格型号、敷设路径(避开强干扰源)、接头工艺(压接/焊接)、接地系统可靠性(尤其精密仪器接地)、桥架安装、配电柜/箱安装、防雷接地。
特殊气体/化学品管道: 材质(如不锈钢316L)、焊接质量、洁净度处理(酸洗钝化、高纯氮气吹扫)、标识、阀门类型、紧急切断装置。
实验室家具: 安装平整度、水平度、稳固性、接缝处理、五金件质量、通风柜面风速及均匀度测试。
防腐防渗: 涉及化学品区域的墙面、地面、台面、通风柜内衬等的防腐处理;地漏、穿墙管等节点处的防水防渗处理。
2、施工工艺监控:
监督施工人员是否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操作规程和技术交底进行施工。
3、现场高频次巡视与对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理:
4、质量通病防治: 提前识别实验室项目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如地面开裂、墙面污染、管道漏水、风管漏风、压差不稳、设备噪音振动大、柜门开启不畅等),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
四、 调试、检测与验收阶段质量把控
1、系统单机调试与联合调试:
所有设备(风机、水泵、空调机组、自控阀门、废气处理设备等)进行单机试运行,检查运行状态、参数、噪音、振动等。
进行各子系统(暖通、给排水、电气、自控、气体、纯水等)的联动调试,确保协同工作正常。
重中之重 - 通风与空调系统调试: 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量平衡调试、房间压差调试(特别是生物安全实验室、洁净室)、温湿度控制调试、自控系统响应测试。记录所有调试数据。
2、第三方专业检测:
环境指标检测: 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对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粒子计数)、沉降菌/浮游菌、温湿度、照度、噪音、振动等进行检测。
安全性能检测: 通风柜面风速及均匀度、生物安全柜安全性能(人员保护、产品保护、交叉污染)、高效过滤器检漏(PAO/DOP测试)、废气排放浓度、废水排放指标(如有处理设施)等检测。
功能验证: 对纯水系统水质、特殊气体纯度/露点、紧急冲淋洗眼装置水压/响应时间、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等进行测试验证。
3、竣工验收:
在调试和检测合格的基础上,组织正式的竣工验收。
检查工程实体质量是否符合设计文件、合同约定和验收规范要求。
审查完整的竣工图纸和技术资料(包括材料证明、检测报告、调试记录、运行维护手册、保修文件等)。
签署竣工验收文件。
4、移交与培训: 向业主方进行详细的操作、维护保养培训,确保其能安全有效地运行实验室设施。
五、 总结
要形成贯穿全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1、明确的质量目标与责任体系: 建立项目质量目标,明确业主、监理、设计、总包、各分包的质量责任。建立"设计-施工-监理"的联合签字机制。
2、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制定项目质量计划、检验试验计划、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定期召开质量例会,及时解决现场发现的质量问题。
4、详实的质量记录: 所有检查、验收、测试、调试、材料验收等过程都必须有清晰、完整、可追溯的书面或电子记录。
5、持续改进: 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质量管理水平。
实验室建设需要项目经理具备全局观,对实验室的特殊要求有深刻理解,并能够强势、有效地协调各方资源,将质量要求层层传递并严格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环节和参与者。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建造出来的,项目负责人的每一个决策和坚持都直接影响实验室未来的安全与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