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超强的创造性思维,除了我们熟知的四大发明外,还发明了地动仪、铸铁术、降落伞等。但是真要细细研究,风筝应该算是中国第五大发明。
敲黑板!我们先来说说风筝怎么来的。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这样说来,风筝早在宋朝就开始被人们用来娱乐消遣了。再往前追溯风筝的起源,就会发现风筝的发明者是位建筑界的天王巨星——鲁班。
鲁班,公输氏,名般。古代般和班是同音字,就被人称之鲁班。现在做木匠活的师傅都知道鲁班的名字,他被称为中国建筑界的鼻祖和木匠鼻祖。
相传2300多年前,大概在中国东周春秋时期,墨翟(墨子,墨家学说创始人)花了三年时间做了一个大木鸟(叫木鸢),但却无法飞行,我们暂且把它当做早的风筝雏形。
而跟他同时代的鲁班也造了大木鸟(叫木鹊),但是鲁班的木鹊精巧程度完全碾压墨翟的木鸢。
《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意思是鲁班用竹篾做了一只木鹊,它可以在天上连飞三天而不落地。
不能飞的木鸢和能飞的木鹊,谁更像风筝,一比便知。
现在我们再来纠结一下为什么说风筝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首先是实验室的环境艰苦。鲁班的木鹊是在自己的房间中制成,材料取自院中竹林,鲁班的房间就是实验室,春秋时期的房子可完全不是如今各类科学安全建设的实验室,也没有任何现代科学实验室设备加以辅助。此种条件下能造出飞天三日而不坠的木鹊用巧夺天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
其次是风筝的军事用途。鲁班造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带领蒙古大军西征时攻打撒马尔罕城,城池易守难攻,郭靖带领一路精兵将巨型风筝绑在身上,迎风飘向城内,神兵天降,里应外合,成功攻下撒马尔罕城就是风筝军事应用的最好佐证。
再次,风筝影响着中国历史走向。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而木鸢、木鹊、纸鸢之所以称之为风筝主要还是因为“四面楚歌”的典故。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所以后世将没有声音的称为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做风筝。
最后,风筝对现代航天工程影响的意义深远。话说中国明代学者万虎(我们暂且称为“虎哥”)是试验空中飞行的开拓者。虎哥制作了一把能上天的椅子,他在座椅背后安装了当时最大的47支火箭,同时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两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人把47支火箭同时点燃,想要借助火箭向前推进和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虽然虎哥因为此事在万家山翘了辫子。但这可能是最早的载人航天飞行的实验了。
当然还有风筝传到国外,对滑翔机等航天飞行做出的贡献就不一一细表。
中国第五大发明——风筝,承载着2000多年的前人心血和历史底蕴。2006年5月20日,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